幾年前,人們獲取信息還主要從書本雜志、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中得到,現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智能移動產品的普及,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等一系列信息內容輸出平臺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利用這些平臺投身到了自媒體事業,在自媒體這一個概念達到最頂峰的時候,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媒體人,每個公司也可以是一個媒體環境。

自媒體以及其影響
早在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就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自媒體進行了詳細的定義,簡單點來說,就是指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個人網站、論壇/BBS等網絡社區。
自媒體對于價值的傳播,主要在于自媒體人是否能將有價值的內容傳播給更多的用戶,這關乎著自媒體的良性發展和健康走向,這才是自媒體人的價值所在地。總而言之,變得是平臺,不變的是價值。隨著自媒體的成功,各大互聯網公司也都加入了搶人計劃、圈地計劃,搶占著各種大大小小的自媒體資源,能被搶占的自媒體當然開心,而沒有被搶占的自媒體則使勁的往被搶占的圈子里涌,試圖也能被選中。那些小互聯網公司則靠著原創以內容為王的步伐活躍在自己的領域里。比如像微恒MEM教學軟件這樣的企業和個人都加入了進來,它們也在各個平臺上擁有了自己的粉絲圈,分享移動教育產品的經驗技術。
當教育遇到自媒體
在教育領域中,自媒體對當今教育的影響也是相當大,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列舉一些做得比較好的教育類自媒體。
新東方俞敏洪, 在自媒體時代,一切皆有可能。新東方掌門人---俞敏洪,深諳此理。他在創辦新東方過程中磨練出了的凌厲口才,強大的邏輯思考,將自己的微博玩的風生水起,除了在自己平臺分享一些教育見解,還會親身組織教育領域企業聚到一起,互相交流分享經驗。講自己的故事,分享身邊的最真實的案例給人們一些最有用的干貨。“在教育領域,我就是大腿。”俞敏洪如是說。他自己的自媒體就是最好的教育信息風向標。
少年商學院,由資深媒體人張華創辦,推出的微信公眾號不到一年訂閱就突破了10萬人,他們通過每天向用戶推送一篇經過授權的文章或者專欄,介紹歐美青少年教育理念和做法。隨著用戶的增多,他們還適時推出了app,一款針對4-15歲孩子家長的免費應用。再到后來,他們開始做線下活動、線下講座、招募微信年費會員、做游學和設計思維工作坊,成功將自媒體從線上做到了線下。
羅輯思維,是由電視媒體人羅振宇與NTA創新傳播創始人申音聯手打造的個人自媒體,其以微博、微信、視頻作為主要平臺方式,在微博上,轉發+點評的模式占據了絕大部分內容;微信中,會每天推送一條語音,介紹一篇文章,形成其獨有的互動模式;而既定主題的視頻,則更像是一場演講,在這個過程中,他會向大家推薦一些書,有些在其自有的商城即可購買。作為自媒體人,得把自己打造成“不靠譜+真牛逼+自戀”的魅力人格體,羅振宇曾這么說,我們看到,光羅振宇微博個人就擁有了73萬粉絲,其影響力可想而知。
外灘教育,于13年11月創立了微信公眾號,它是《外灘畫報》旗下垂直分類媒體,旨在為家長提供權威國內外教育資訊、教育熱點以及難點解析。那些內容有百分之六七十來自記著自采,百分之三四十來自外約作者。14年12月,在微信官方公布的《微信公開課 Pro 版》的2014年度微信優秀案例排行榜的媒體分類榜單中,外灘教育榜上有名,如今,在互動分享和個性化定制的移動閱讀平臺ZAKER中我們也都能訂閱到外灘教育。
當我們回頭審視,會不由自主地發問: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自媒體內容的價值何在?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作者對自媒體趨之若鶩?自媒體的最終歸宿是不是媒體化?現在的盈利模式能否持續?
作為新生事物,自媒體行業還難以為我們上面這些問題給出標準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欣欣向榮的背后,自媒體行業同樣存在諸多問題,而這些正負能量之間的相互博弈,將決定著自媒體的未來走向。優秀的自媒體是目前游離在互聯網中的珍貴資源,它們的輸出物具有鮮活和獨特的影響力價值,若是能夠將這些傳播的內容進行“教育化”管理,形成可系統學習的課程,那么相信一定能夠帶來這個細分領域市場的爆發。
不管怎樣,探索還在繼續,自媒體的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