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網站 http://www.ie-expo.cn/
2019第五屆中國環博會廣州展
地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覽館
展期:2019年9月18-20日
開放時間:9月18日 09:00 - 17:00
9月19日 09:30 - 17:00
9月20日 09:30 - 14:00
展覽面積:40000平方米(預計)
展商數量:600家(預計)
參觀人數:32000人(預計)
參觀對象:專業人士免費登記入場
高品質大規模 華南環保最強音
2018年華南品牌環保展圓滿收官,2019年中國環博會廣州展將于2019年9月18-20日在廣交會展覽館再度拉開帷幕。
2018中國環博會廣州展于2018年9月20日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圓滿落幕。展會31,000平米展示空間共吸引了來自15個國家與地區的505家展商,展出上萬種環保解決方案,接待了26,493名專業觀眾。
2018中國環博會廣州展在所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印證了華南環保強勁發展動力。廣東省環保產業協會會長去岳州顯示如此評價展會:“在效果時代,伴隨環境督察升級,技術支撐作用逐步凸顯。中國環博會廣州市一個真環保、有實效的盛會,對推動廣東省和泛珠三角區域、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的環保產業合作起到積極引導作用。”
作為全球旗艦環保展德國慕尼黑IFAT展的中國站,“中國環博會”深耕中國環保產業行業18年,自2000年開始,每年一屆在上海舉辦,至今已發展成為亞洲環保旗艦站。2015年伊始,中國環博會與廣東省換阿伯產業協會合作,在廣州設立子展——“中國環博會廣州展”,與IFAT全球你系列展共享全球展商、觀眾資源,為高速發展的華南環保產業提供一個高品質的專業平臺來尋找新技術、心熱點的專業論壇與活動,與產業鏈各端精英一同把握行業動向,探討創新解決方案。
華南最優質展示平臺,40,000平方米好話展示規模
展品覆蓋水、固廢、大氣、土壤環保全產業鏈
泛珠地區各省市環保主管部門傾情支持
市政、工業、農村終端用戶全力邀請
同期高端交流論壇滿足多方位參展需求
舉辦一對一商貿配對會實現供需對接
展會優勢
秉承全球旗艦環博展IFAT展50年的歷史沉淀與品質保證
4年中國市場的成熟運作,成就華南地區嘴領先環博展
專題專區專展,展品垂直細分,覆蓋環境處理全產業鏈品牌云集
行業龍頭企業搶灘進駐,展示全球頂尖環境解決方案
100+海內外工業行業協會保駕護航,買家數量&品質高保證
300+行業及協會媒體合作,全媒體投放計劃,更有效的觀眾組織
利用德國總部IFAT強大全球數據庫進行海外買家邀約;
專業Call Center團隊,全球觀眾邀請;
國際、國內展會積極亮相,擴大海內外買家收集渠道
主辦方
慕尼黑國際展覽集團
廣東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中貿慕尼黑展覽(上海)有限公司
承辦方
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中貿慕尼黑展覽(上海)有限公司
指導單位
廣東省環境保護廳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以下簡稱三北工程)40周年。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也為億萬三北地區人民建設綠色新家園開辟了廣闊天地,三北地區走上了重修人與自然和諧的康莊大道,一座綠色豐碑悄然在我國北方大地上巍峨崛起。
40年來,三北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三北大地林草驟增,綠蔭遍地,演奏了由黃變綠的綠色交響曲,這是黨中央親切關懷、堅強領導的結果,是三北地區各級黨委、政府精心組織的結果,是有關部門和各行各業大力協作支持的結果,是改革開放在林業生態建設領域結出的碩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北工程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指示精神,工程投資增幅最大,建設速度顯著加快,區域內生態面貌改觀最明顯,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三北工程建設改變了三北地區的生態面貌,扭轉了三北地區的發展軌跡,改善了三北人民的生存發展環境。
40輪冬去春來,三北工程主攻防沙治沙,草方格固流沙,喬灌草鉗流沙,封沙育林、人工造林種草多舉措扼流沙,一片片綠色匯聚成一條綿延萬里的“綠色長城”,阻強風擋狂沙,讓數千萬畝沙地變為良田、果園和牧場。
40載斗轉星移,三北工程聚力保土蓄水,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率先探索和實踐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按山系、分流域綜合防治水土流失。綠色元素在山地、高原激增,給大地披上新妝。昔日童山禿嶺、缺林少綠的黃土高原,如今郁郁蔥蔥,風景如畫。
筑起綠色長城 建設美麗鶴城
焦楠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地處科爾沁沙地東端和嫩江沙地交匯處,自開展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以來的40年,共完成三北工程造林1086.09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4.6%,提高到現在的10.4%,全市生態環境大為改善,中南部沙區沙化趨勢得到遏制;西南部荒山、荒坡按山系、按流域得到全面綠化,逐步消滅荒山禿嶺;東北部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黑土地得到保護,收到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生態面貌發生顯著改觀。據全省第五次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全市沙化土地面積已由2001年的750萬畝減到目前的223.78萬畝,沙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沙區八級以上大風次數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年均28天減少到年均7天左右,坡耕地泥土流失量減少77%,土壤肥力提高0.51%,土壤流失量每畝減少0.63噸,林網內風速平均降低38.9%,氣溫提高0.8℃-1.9℃,相對溫度提高22%,蒸發量減少18%,有效降雨次數增加2—3次,糧食產量提高15%,基本杜絕了風蝕造成的“風剝地、擼籽粒”現象。
社會效益不斷釋放。通過工程建設實施,不僅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而且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促進了經濟發展,收到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全市打造了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森林公園、5個國家濕地公園、建立了11個省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動植物種群與數量不斷豐富,全市現有脊椎動物333種,高等植物500余種,濕地面積達46.68萬公頃。同時由于生態環境的改善,保護了大面積耕地,“風剝地后毀種”現象不復存在,2017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470萬畝,糧食產量1100.2萬噸,糧食連年實現穩產增產,增加了人民的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居民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經濟效益持續顯現。經不完全統計,三北防護林產生的經濟效益達到169.62億元。2017年全市木材產品產量21.27立方米,漿果經濟林種植面積8638公頃、產量2.82噸,堅果經濟林種植面積373公頃、產量37噸,森林藥材種植面積5101公頃、產量450公頃,全市林業旅游與休閑產業接待150萬人次、收入1.77億元、直接帶動其他產業產值達1.7億元。(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林業局)
努力開創生態經濟型林業新局面
楊玉亭 熊宗豪 張璽濤
山西昕水河位于黃河中游,是黃河一級支流,地處臨汾市西山,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978年昕水河流域納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來,臨汾市“三北”地區共完成人工造林552.82萬畝,流域內森林資源不斷增加,有林地面積已達373.6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1.6%。。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據測算,通過40年的建設,昕水河流域控制水土流失面積由1985年的250萬畝增加到750萬畝,提高了3倍,昔日的荒山、荒坡、黃溝呈現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景觀。與1978年相比,區域內土壤侵蝕模數由每平方公里8200噸下降到3200噸,減少了57%;活立木蓄積量達到810.3萬立方米,是1978年前303.4立方米的2.7倍;沙化土地面積由1978年前的243.21萬畝,減少到目前的111.2萬畝,減少了46%;水源涵養面積由1978年前的38.5萬畝,增加到了144.5萬畝,增加了近4倍。
社會效益更加凸顯。昕水河流域6個縣中,4個國家貧困縣,2個省級貧困縣,是全省重點扶貧地區。隨著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發展,經過三代三北人的努力,五期工程的積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保障。據測算,區域內人均糧食由1978年前的518斤,增加到了1360斤,增加了2.6倍。“一縣一品”特色產業格局基本形成,蒲縣核桃、永和紅棗、鄉寧花椒、隰縣玉露香梨、吉縣蘋果、大寧核桃和蘋果都已經發揮品牌效應,一大批農民靠林果業過上了小康生活。截至目前,昕水河流域內6縣已經突破了人均1.5畝經濟林的發展目標,產量達到40591萬公斤,增長了60多倍,人均收入已由1978年的108元,上升到4120元。其中隰縣、吉縣的林業收入占到總收入的60%以上。
社會效益更加喜人。目前區域內林果產值達到386168萬元,比1978年前的20039萬元增長了19.3倍;干鮮果品由1978年前的12萬畝發展到84萬畝,增加了7.1倍,果品產量達16335萬公斤,比1978年1248萬公斤增長13倍多,果品收入48160萬元,比1978年的4551萬元增長了10.6倍,人均果品收入726元,占到農民人均收入2241的32%,林果業已成為貧困山區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經濟來源。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市林業局)
延安山川大地實現由黃到綠歷史性轉變
高健
延安市位于陜北南半部,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生態地位極為重要。1979年3月,共青團中央、林業部第二次在延安召開了全國青年造林大會,拉開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序幕。
經過近40年的不懈努力,特別是1999年以來的跨越式發展,延安林業的發展成就令世人矚目,至2017年底,全市共完成營造林總面積2134.58萬畝,年均118萬畝,其中:三北防護林四期、五期累計完成營造林250.28萬畝(人工造林162.25萬畝、封山育林268.98萬畝)。森林資源面積和蓄積持續增長,天然次生林由原有的1625萬畝增加到1893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6.35%,山川大地基調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
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全市年平均沙塵日數由1995—1999年的4—8天減少到2010—2015年的2—3天,城區空氣“優、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6年的282天。累計治理水土流失1.97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達到68%,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由9000噸/平方公里下降到7000噸/平方公里,入黃泥沙由每年2.58億噸下降到1.96億噸。在一些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綜合治理措施實施較好的區域,基本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
綠色財富不斷積累。2015年10月委托北京中林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對全市森林資源進行了評價和評估,結果顯示,2015年,全市森林資源資產總價值為5847.5億元,其中林地資產1321.6億元,實物資產367.2億元,生態資產4155.1億元,景觀資產3.7億元。森林生態產品價值達到428.5億元,其中森林物質產品價值22.9億元,森林生態服務價值為405.6億元。每年固定二氧化碳572萬噸,價值4.8億元;釋放氧氣417萬噸,價值4.3億元;凈化大氣服務價值48.6億元;涵養水源9.41億立方米,價值111.4億元;保持水土5297萬噸,價值86.8億元;農田防護價值14.5億元;物種保育價值134.8億元;景觀價值0.4億元。
林業產業穩步發展。一是林果經濟林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累計新增以山地蘋果為主的鮮果經濟林面積106.17萬畝,蘋果總面積增至350萬畝,年產量達到280萬噸,年產值突破100億元。全市干雜果經濟林面積達到247.13萬畝,其中,紅棗、核桃、花椒三大干雜果面積達到124.6萬畝,年總產量為11萬噸,產值8.1億元。“黃龍核桃”和“延川紅棗”被國家工商總局批準為“中國馳名商標”,延川“狗頭棗”等五個品種和“黃龍核桃”“宜川花椒”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二是林下經濟良性發展。山地蘋果、中藥材、食用菌和中蜂、森林豬、森林雞等林下種養業快速發展,產值突破1.2億元。三是森林旅游業加速推進。全市建成森林公園10個,其中國家級7個、省級1個、市級以下2個,開園營運5個。2016年接待旅客180萬人次,直接經濟收入1.2億元。截至2017年,全市林業產業產值達到24.3億元,林業總產值達到130.64億元。(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林業局)
三北工程譜就鹽池生態建設“四部曲”
孫果 郭琪林 王寧庚
鹽池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毛烏素沙漠南緣,境內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極其匱乏。鹽池縣1978年被國家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重點縣,至今累計完成造林333.13萬畝。目前鹽池縣林木保存面積達到385萬畝,全縣200多萬畝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綠裝,先后被評為全國防沙治沙先進縣、全國林業科技示范縣、全國綠化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
生態成效突出。依托三北工程,在北部和中部地區營造防風固沙林182.3萬畝,100畝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全縣林木覆蓋度、植被覆蓋度分別達到31%和70%,年揚沙天氣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到現在的9次,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連續10年呈現了“雙縮減”,實現了防沙治沙的歷史性突破。在南部區域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25.2萬畝,水土流失面積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局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呈“雙減”趨勢。累計營造農田防護林85.4萬畝,使得糧食產量和農田面積呈“雙增”趨勢,提高了當地農民經濟收入。
經濟效益明顯。近年來,鹽池縣依托三北工程建設形成的林草資源,先后建成飼草配送中心7個,檸條飼草加工廠8個,輻射帶動加工點106個,檸條年轉飼能力達到3萬多噸,產值達1200萬元,銷售范圍輻射了全縣養殖園區及周邊6個縣區,初步形成了集“產學研推”為一體的產業鏈條,促進了林畜草畜平衡,為發展灘羊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搶抓環保產業發展機遇,積極探索發展沙柳、檸條等灌木平茬原料加工燃料顆粒,生物質燃料顆粒年銷售收入近千萬元。先后打造花馬寺生態旅游區、哈巴湖景區、白春蘭防沙治沙業績園、長城旅游觀光帶等生態旅游景點,年接待旅游50萬人次,創收5000余萬元。
社會效果可觀。多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生態立縣戰略不動搖,譜寫了一曲曲改善生態、感天動地的綠色壯歌,涌現了一大批以白春蘭、王錫剛、史俊、余聰等為代表的治沙勞模。2006年,光明日報記者莊電一先后發表了題為《新“黎明”荒漠化可以逆轉的證明》和《鹽池縣如何實現沙漠化逆轉》等多篇文章,從局部區域和全縣范圍兩個層面展現了鹽池縣防沙治沙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社會極大反響。同時,日本、德國等國家以及愛德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和友好人士也對鹽池縣的防沙治沙事業給予了極大關注和無私援助。(作者單位:寧夏鹽池縣環境保護與林業局)
堅持推進三北工程 構建阿克蘇綠色生態屏障
張志軍 方杰
阿克蘇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全地區總面積13.13萬平方公里,山地占總面積的29.4%、沙漠占總面積的31%,是新疆重點風沙策源地,也是三北工程建設的重點區域。長期以來,阿克蘇地委、行署動員了全社會力量,實施荒漠綠化工程,書寫了阿克蘇“黃”與“綠”的斷代史,上演了一場改造自然、綠化河山的曠世壯舉,譜寫了一曲治理荒沙、綠化家園的時代壯歌,鍛造了聞名中外的“柯柯牙綠化工程”。如今,阿克蘇的荒漠正永續發展成“金山銀山”。
改善生態環境,創建宜居宜業的新型綠洲。經過40年的植綠擴綠,全地區森林總面積達到1794萬畝,其中山區水源涵養林130萬畝,河谷水土保持林212萬畝,荒漠胡楊、灌木林930萬畝,平原人工林52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3.35%提高到現在的6.8%。沙暴天氣由年均沙暴15日、浮塵天氣81天減少到年均沙暴3—4日、浮塵天氣30—35天,降雨天氣從平均40天增加到50—60天。城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5.25萬畝,城鎮綠化覆蓋率平均達到36%。農田防護林體系逐步完善,綠洲960萬畝耕地基本實現農田林網化,鐵路國道省道縣道全面綠化。主要城市外圍基干防護林基本建成,農村居住環境大為改善,房前屋后綠樹成蔭,庭院內瓜果飄香。
治沙效果顯著,建設和諧宜居的美麗阿克蘇。40年間,阿克蘇累計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營造林面積655.26萬畝,其中人工造林面積388.44萬畝,封沙育林面積266.82萬畝。防護林建設不斷為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營造宜居環境,與城鎮、新農村建設綠化美化相結合。如今,鐵路、國省道和河流干渠兩側的寬幅林帶,營造出南疆獨具風貌的綠色護帶;綠洲農區內部高大的農田防護林網,保障綠洲農業年年豐產穩產,瓜果飄香。阿克蘇市曾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和“森林城市”,柯柯牙林管站、阿克蘇地區實驗林場先后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
經濟林產業快速發展,推動群眾脫貧致富。40年來,阿克蘇地區大力打造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積極推廣發展生態經濟兼用樹種紅棗、核桃等。目前,初步形成了阿克蘇市、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溫宿縣、阿瓦提縣為重點的紅棗基地;溫宿縣、阿克蘇市、拜城縣、烏什縣為主的核桃基地;庫車縣、溫宿縣、紅旗坡農場、實驗林場為主的城郊采摘、觀光、休閑、旅游及設施栽培生產基地。全地區林果基地面積達到450萬畝,現有掛果面積350萬畝,年總產各類果品500余萬噸,2017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3751元,來自林果收入達到453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3%,林果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幸福果”,也成為了阿克蘇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阿克蘇冰糖心蘋果、阿克蘇薄皮核桃、阿克蘇灰棗、庫車白杏多種具有地理標志的果品享譽全國。
柯柯牙綠化工程成效卓著,構筑沙漠綠色長廊。1986年,阿克蘇地區數萬名群眾**次在柯柯牙地區種植2559畝樹木,經過近40年的建設,柯柯牙綠化工程成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一顆璀璨明珠,累計完成造林面積115.3萬畝,構筑了一道寬47公里、長50公里,集生態林、經濟林于一體的“大漠綠屏”,從東、北、南三面將阿克蘇市和溫宿縣城環繞起來,成為蔚為壯觀的城郊“森林公園”,孕育了“自力更生、團結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柯柯牙精神。柯柯牙綠化工程也因其效果之顯著而被聯合國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列為“全球500佳境”之一。通過地區氣象臺對柯柯牙區域數十年的氣象資料分析,沙塵暴日數比造林前的年平均值少了6.5天,降水比歷年平均增加6.1—18毫米。(作者單位:新疆阿克蘇地區林業局)
遷西縣“圍山轉”造林 綠了荒山富了人民
牛玉鵬 陳海濤
河北省遷西縣是“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純山區縣,山地面積158萬畝,山場資源十分豐富。1986年,全縣被列入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縣委、縣政府立足山區優勢,大搞以“圍山轉”模式為主的三北工程造林,即:頂、坡、溝綜合治理結合,采取“山頂封、山腰挖、溝里閘”的治理措施,在25度以上的山頂部位開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以松槐為主,多林種多樹種結合,突出物種多樣性;在25度以下的緩坡,按3—4米的行距,沿等高線開挖成一米深、一米寬,回填后呈二米寬的環山水平梯田,山腰以栗為主,山腳坡地,以蘋果梨桃及水雜果為主,河系兩岸以營造楊樹速生豐產林為主,全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態大改善。森林覆蓋率由1986年的不足30%增長到2017年的63.5%,年均增長1.2個百分點,有林地面積達到138萬畝,林木總蓄積量突破146萬立方米,全縣80%的村達到了開門見青、推窗見綠。全縣土壤侵蝕模數由原來的1000—1300噸/平方公里·年,下降到現在的30—200噸/平方公里·年,解決了山區水土流失的難題,呈現出“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緩出川”的自然景觀。
群眾大增收。目前,全縣農民每年從“圍山轉”獲得糧油收入8000萬元,干鮮果品收入10億元,合計年收入10.8億元,人均增收3600元,靠林果收入達小康生活水平的村超過55%。全縣板栗種植面積達到75萬畝,常年產量8萬噸,板栗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8億元。漢兒莊鄉楊家峪村人均6畝“圍山轉”、480株板栗樹,年人均板栗產量達1噸,僅此一項收入就突破12000元,開辟了山區農民致富新門路。
產業大發展。工程實施以來,全縣林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形成了以林業強一產、促二產、帶三產的產業格局,林業產業化率達65%。依托板栗產業,發展遠洋、尚禾谷等收儲、加工企業35家,培育了紫玉、栗之花等四枚中國馳名商標,“遷西板栗”成為中國板栗產業唯一地理標志馳名商標。僅林木板材加工一項年產值就達到1.3億元。依托森林景觀資源,建成了2個4A級景區和房車露營小鎮、雨花谷等一批知名旅游目的地,發展鄉村旅游經營戶1000多家,2017年接待游客40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0.6億元。
名氣大提升。先后被授予全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等榮譽稱號,被評為“中國板栗之鄉”“中國栗蘑之鄉”,連續兩年入選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被確定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遷西國家板栗公園是全國唯一的板栗林木類公園,遷西板栗復合栽培系統成功申報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遷西栗蘑”成為該縣首個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觀念大轉變。全縣上下30余年挖山不止、造林不停,以往的荒山已經變成了如今群眾手中的聚寶盆。越來越多的農民從造林上得到了實惠,群眾觀念從“要我造林”變成了“我要造林”,自主造林、參與護林、科學管林的熱情空前高漲,投資山場、開發林果資源成為農民投資的熱門行業。(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林業局、遷西縣林業局)
(編輯:We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