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品檔次低,高水平產品所占比例小 目前我國機械工業主導產品達到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不到5%,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占25%,達到80年代水平的占40%,還處于60年代-70年代水平的仍占有30%的比例。
(2)創新開發能力差,新產品貢獻率低我國大中型企業生產的2000多種主導產品的平均生命周期為10.5年,而美國機械工業產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僅有3年-4年。美國制造業的新產品的貢獻率已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2% (1995),而我國僅為5.9% (1997)。目前,我國企業的技術來源主要依賴國外,在“七五”期間開發的92種典型產品中有57%技術來源于國外,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較低。
(3)專業化生產水平低我國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專業化水平與國外先進國家比較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國鑄造生產專業化比例為30%、鍛造15%、熱處理為20%、電鍍為40%,而美國,日本、西歐諸國的機械工業專業化水平為75%-95%。
(4)企業生產管理技術落后 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的生產管理依舊停留在過去計劃經濟管理方式上,先進管理模式和手段未能得到實施。
由于上述差距,導致我國機械工業的勞動生產力十分低下。例如:我國汽車工業從業人員有180多萬,2001年汽車產量也只有225.5萬輛,而日本汽車工業的從業人員只有50萬人,汽車產量卻高達1300萬輛,相比之下,我國汽車工業的人均生產率僅為日本的1/20-1/30。機械加工企業交易信息.yumao.免費信息/sell/jixiejiagong-c8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