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網曾經一度希望突破大學生群體,但前日陳一舟表示現在應該重新聚焦90后年輕人,這些年來,人人網走過了不少彎路,不過一直未有成效或許是有一些更根本的原因。
在距離校內網改名為人人網四年之后,陳一舟重新將人人網拉回到校園中來。自上個月14日內部郵件透露開始,他重申人人網應該聚焦于90后等年輕群體,重新發力移動互聯網,爭取獲得半張船票。同時,人人網開始在各大學校、院線投放針對年輕人的“人人說”系列廣告。
這個曾經被認為是中國的Facebook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希望自己突破人們對其“大學生社區”的印象。改名、創建kaixin.com等一系列嘗試最終都未成功。本來在大學生群體中底盤扎實的人人,現在甚至需要重新考慮年輕人流失的問題。
低效關系鏈
人們談到人人網的時候總是輕易將其歸罪于難以脫離學生群體,不過也必須承認,國外Facebook發展路徑與人人網高度相似,均是以學生群體出發逐漸延展的社交網絡。但結果不同的是,人人網卻未能走出校園關系。
人們對于社交網絡的認識常常有一個誤區:“通過一個群體構建起關系,然后逐漸延自發地延展關系網,以實現達成通用社交網絡的目的”但現實確是人人網的關系網長期保持在學生之間。在本文發表之前,筆者做過小范圍調查,人人網用戶的關系鏈大部分復刻線下同學關系。
而有一個具備可比性的例子是微信,微信從2011年4月份推出之后,關系鏈幾乎是從0開始構建,到現在許多人已經認為微信可以替代QQ。甚至大部分的移動信息都采用微信去發送。
相較微信與人人網的區別,微信的關系鏈基本是讓用戶自愿地從原有關系鏈中提取出更優質的關系。而人人網則是根據你的學生關系,給你規劃出一個班級關系網。
微信的關系鏈才是人們真正想交往的人,而人人網則更像一個內容主題社區——在這里人們很少進行情感的交互,而更多的是看看關于學校、班級有哪些新鮮事。在一定程度來說,人人網還沒有做到社交,只能說是社區,因為社交的本質是情感的交換,如果關系鏈無法產生滌蕩心靈,值得回憶的情感交互,那么他就是低效的。
人人網剛好是犯了這樣的錯誤——他的業務結構規劃了關系鏈,實際上,他應該讓用戶更容易發現朋友,而不應該決定誰是誰的朋友。
騰訊牽制
除此之外,騰訊在國內的壟斷地位也造成了人人網的困境——或許王興等最早的創業者并沒有考慮這么長遠,在國外,由于長期缺乏一個壟斷性的社交產品公司,Facebook得以統一全局。
但國內則不是這樣,國內有騰訊這樣的企業,人們都有QQ,離開了人人網之后他們依然可以通過QQ溝通,這樣高的替代性讓人人幾乎無粘性可言。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國內不需要一個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絡。
不過,突破騰訊的限制并不是毫無希望。微信推出后對手機QQ造成了快速侵蝕,不過幸虧這是一款騰訊內部自己的應用,馬化騰剛好可以用來左右手互搏,而在國外,Facebook同樣受到了Tinder、Instagram、Snapchat等移動應用的侵蝕——相反,卻很少聽說Facebook受到PC產品的威脅。
正如同陳一舟毅然轉型一樣,移動端將是人人網的巨大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