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裝 | 紙箱 | 品種 | 鷓鴣 |
| 等級 | 優等品 | 原產地 | 牧源禽類 |
| 學名 | 石雞 | 種群現狀 | 純種 |
| 類型 | 經濟型 | 孵化率 | 90(%) |
| 物種特征 | 彩色 | 生活習性 | 植物性 |
| 新奇創意項目 | 報名 | | |
雄鳥:中等 北京動物園鷓鴣體型(30厘米),不會誤認的黑色鶉類。枕、上背、下體及兩翼有醒目 的白點,背和尾具白色橫斑。頭黑帶栗色眉紋,一寬闊的白色條帶由眼下至耳羽,頦及喉白色。雌鳥似雄鳥,但下體皮黃色帶黑斑,上體多棕褐色。上背黑,滿布橢圓形白斑,羽端綴以栗色;下背至中央尾羽也黑,雜以波狀狹,外側尾羽端部純黑;肩部栗色;覆羽暗褐,均有白點;飛羽暗褐,具白色橫斑,最內側飛羽與肩羽同。胸、上腹與上脅均黑色而密綴顯著的眼狀白斑,至下脅則轉為自羽而雜以黑斑;下腹棕白。尾下覆羽棕色。腳短,橙黃色以至紅褐色。雌鳥體色與雄鳥相似,但黑色較鈍而沾褐色;白斑與紋均帶棕色;下體變為棕白,雜以黑褐橫斑。常棲于山地灌叢和草叢中。主食谷粒、豆類及其他植物的種子,嗜食蚱蜢、螞蟻及其他昆蟲。叫聲響亮。在繁殖季節,1只雄鳥站在山巖上高鳴,若干雄鳥從不同方向的山頂上響應,此起彼伏,聲音響徹山丘。3~4月繁殖。在草叢或灌叢中以干草、落葉等筑巢,內鋪殘羽。每窩產卵3~5枚;卵梨形,乳黃以至黃褐色,大小為37×30毫米。 虹膜-紅褐色;嘴-近黑;腳-黃色。叫聲 獨特的洪亮而刺耳的鳴叫,聲如 "do-be-quick-papa" 或 "come to the peak ha-ha"。晨昏時數鳥可同時鳴叫。分布區域 印度東北部至中國南部及東南亞。引種至菲律賓。分布狀況 常見留鳥,見于云南西部及南部、貴州西南部、廣西、海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及安徽。習性 棲于低地至海拔1600米的干燥林地、草地及次生灌叢。俗名 赤姑 花雞 懷南越雉鷓鴣 鷓鴣鳥 中國鷓鴣[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鷓鴣被馴化的歷史較短,僅有50年左右,所以家養鷓鴣同野生鷓鴣仍有許多共性和特殊性。1,鷓鴣喜溫暖,怕寒冷,怕炎熱,喜光照,喜干燥,怕潮濕,厭陰暗。適宜氣溫在20℃~24℃,相對濕度60 %。晝夜光照時間為14~18小時的條件下,鷓鴣生產性能發揮的最好。氣溫低于10℃或高于30℃,對鷓鴣的生長發育和生產均為不利。2,鷓鴣喜歡群居,膽小,易受驚。遇到響聲或異物的出現,立即出現不安,跳躍飛動,反應靈敏。有較強的飛翔能力,飛翔快,但持續時間短。3,鷓鴣生長快。尤其是12周齡前生長較快,剛出殼的雛鷓鴣,體重為14~16克,10周齡時,公鴣體重達500克,相當于初生重的33~38倍。4,鷓鴣食性廣,是雜食性鳥類。不論雜草、籽實、水果、樹葉、昆蟲或人工配合的混合飼料,均能采食,且覓食能力強,活動范圍較廣。5,鷓鴣好斗。由于鷓鴣馴化時間短,仍有野性。雌鷓鴣性稍溫馴,雄鷓鴣性好斗。性成熟后的雄鷓鴣,在繁殖季節,常因爭奪母鷓鴣而發生激烈的啄斗,直到頭破血流。6,鷓鴣有趨光性。在黑暗的環境中如發現有光,就會向光亮處飛竄。[編輯本段]品種介紹 鷓鴣產于我國云南、貴州南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山西及安徽黃山也有分布。 當前鷓鴣在世界的品種與分布大致如下: (一)法國和西班牙紅腿鷓鴣 分布于法國和西班牙。 (二)巖鷓鴣 分布在意大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等地中海國家。 (三)野鷓鴣 分布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塞浦路斯、伊朗、尼泊爾、印度、俄羅斯、蒙古和中國的內蒙古、西藏。 (四)巴勃雷鷓鴣 分布在阿爾及利亞。 (五)大紅腿鷓鴣 分布在中國西南部。 (六)阿拉伯紅腿鷓鴣 分布在沙特阿拉伯南部和也門。 (七)菲爾比紅腿鷓鴣 分布在沙特阿拉伯的中部。[編輯本段]生理特點 雛鷓鴣在夏、秋季經 30~40 日齡的育雛后,外界溫度與育雛室的溫度較高,就可脫溫,轉入育成期鷓鴣的飼養和管理。如冬、春季節溫度低、室內溫度不到 20 ℃ ,仍需對 6 周齡后的鷓鴣人工供暖保溫。 鷓鴣在育成期羽毛已逐漸豐滿,有飛翔能力;活潑好動;食欲旺盛,其中 7 至 13 周齡內鷓鴣的體重絕對增重最快(平均每只每日增重達 6 克多);體溫自動調節機能逐漸完善,有一定耐寒能力,基本可以脫溫飼養。 在此階段要進行人工選擇,將好的鷓鴣留下做種用,不好的或多余的做肉用鷓鴣處理。 這一時期,鷓鴣易長成飛喙,要經常修剪飛喙。維護好運動場的護欄網,關好門窗,以防鷓鴣飛逃。注意保持飼養場的環境安靜,飼料中營養物質要全面且比例平衡。對種用鷓鴣要注意加強運動,防止身體過肥,否則影響配種能力。育成期鷓鴣還沒有發育成熟,可以雄雌混群飼養。[編輯本段]營養價值 鷓鴣又稱石雞、紅腿小竹雞,鷓鴣肉是一種很好的滋補營養品。鷓鴣骨細肉厚,肉嫩味鮮,營養豐富。鷓鴣肉蛋白質含量為30.1%,比珍珠雞、鵪鶉均高6.8%,比肉雞高10.6%。脂肪含量為3.6%;比珍珠雞低4.1%,比肉雞低4.2%。并含人體所必需的18種氨基酸和的64%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營養特性。 鷓鴣是集肉用、觀賞和藥用于一身的名貴野味珍禽,是歷代帝王的營養藥膳食品,素有“山珍”之美譽,“賽飛龍”之美稱。鷓鴣小巧,骨細肉厚,肌肉味美,營養豐富,食用價值高,它不但是野味肉食,還是人體的滋補品,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及鋅等多種微量無素,尤其是被譽為腦黃金的牛黃酸,每100克含量為27.38毫克。[編輯本段]鷓鴣舍屋頂的式樣 鷓鴣舍一般多為平房,常見的鷓鴣舍屋頂式樣有: ( l )單坡式:單坡式結構的鷓鴣舍,跨度小,用材較少,經濟實用,陽光充足,雨水后流,前面容易保持干燥,因為前面多設有運動場。這種結構的鷓鴣舍,其室溫易受外界氣溫的影響,適于小規模飼養鷓鴣。單坡式鷓鴣舍一般進深 3 米,前墻高 2 . 6 米,后墻高 2 . 3 米,正面寬根據飼養規模而定,并可根據具體情況隔成若干間。 ( 2 )拱式:拱式造價低,用材少,屋頂面積小,除排水性不如單坡式,其他建筑指標基本類似,適于缺乏木材、鋼材和少暴雨的地區建造。 ( 3 )雙坡歧面式:雙坡歧面式與雙坡式的建筑指標大同小異,區別在于:雙坡式鷓鴣舍從側面看左右對稱,雙坡歧面式的左右不對稱,其后坡較前坡大。因此,雙坡歧面式具有雙坡式鷓鴣舍的大多數特點,但采光條件較好,克服了雙坡式的不足之處。雙坡歧面式鷓鴣舍適宜于強調保溫的北方地區。 ( 4 )雙坡式:雙坡式的跨度較單坡式大,但因建筑材料的限制,又不能造得過大,是目前應用較廣的一種鷓鴣舍,適于大規模機械化養鷓鴣。但舍內采光和通風較單坡式鷓鴣舍稍差。這種鷓鴣舍一般跨度在 6 米左右,最大不超過 9 米,檐口高 2~3 米以上。 ( 5 )氣樓式:氣樓式鷓鴣舍,因有氣樓,既便于通風,又便于雙層頂采集陽光,所以,通風和采光較雙坡式好,其他與雙坡式相似,只是造價稍高。 ( 6 )半氣樓式:半氣樓式鷓鴣舍的屋頂有氣窗,其他與雙坡式類似,但因為有氣窗,便于通風和采光,這也使屋頂結構復雜,增加了造價。 ( 7 )大型連續式:大型連續式鷓鴣舍是大跨度、大規模的一種鷓鴣舍。適于平養或籠養育成階段的鷓鴣。[編輯本段]經濟價值 鷓鴣是一種飼養價值較高的珍禽,在中國各省都可飼養繁殖,它具有生長發育快,飼養周期短,生產性能好,飼料報酬高,繁殖力強,經濟效益高等特點。 鷓鴣從出殼至90日齡,體重可達500克,肉用仔鷓鴣料肉比為3.5:1,公母比為1:3~4。母鷓鴣年產蛋100~120枚。進行科學飼養無論采用何種飼養方式,均可獲得理想的飼養效果。鷓鴣抗病力強,飼養設備簡單,投資費用低。一般生產場,1人可管理1000~1500只種鷓鴣或1500~2000只商品鷓鴣。 鷓鴣肉厚、骨細、內臟小,肌肉含蛋白質高,肉質細嫩,脂肪少,味道鮮美,是優質白肉滋補品。鷓鴣不僅是野味珍品,在國外各游獵區,也以繁放鷓鴣作為狩獵者高價獵取的主要獵物,進行燒烤娛樂。 鷓鴣羽毛顏色非常鮮艷,在廣東已作為皮毛出口產品之一。鷓鴣由于飼養條件要求不高,噪聲小,糞便干燥,臭味少,因此,家庭喂養既可觀賞,又可獲得產品,增加家庭的生活樂趣,糞便還可作種花的好肥料。所以廣州不少家庭,特別是退休知識分子、工人及家庭主婦都愛上了這項“飼養業”。[編輯本段]食療作用簡介 鷓鴣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且含有人體必需的18種氨基酸和較高的鋅、鍶等微量元素,具有壯陽補腎、強身健體的功效,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滋補佳品。明代醫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鷓鴣補五臟、益心力”、“一鴣頂九雞”之說,足見其營養、滋補、保健功效的神奇。中國唐朝名醫孫思邈的弟子孟冼在他所著的《食療本草》中就指出鷓鴣"能補五臟,益心力"。清朝飲食專著《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其"能開胃,益心神"。鷓鴣對于臨 考前精神緊張而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以致健忘等癥狀的學生,是很有療效的。常服可促使注意力集中、心情平穩。鷓鴣不但可治病而且其肉肥嫩美,故歷來一直作為禽中之珍品為群眾所喜食。根據現代研究表明:鷓鴣所含的各種營養成分均高于雞肉和鴨肉,的確是一個美味健腦食品。 鷓鴣有多種食用方法,一般可將市場上買到的鷓鴣(可一次多買幾只)用鹽制成咸鷓鴣然后風干保存,需食用時將其與粳米一起煮成鷓鴣粥,香糯可口非常好吃,這樣可以經常服用而不受商場上買不到的影響。若是鮮鷓鴣還可將杞子、大棗、桂圓肉與糯米一起填入鷓鴣腹內,再將鷓鴣納入雞腹內做套禽菜上鍋蒸熟即成。也可把鷓鴣肉切塊或切絲與其他蔬菜配炒成各種菜肴食用。民間還有種食法就是將鷓鴣與玉竹一起燉湯服用,對于兼有陰虛盜汗口干的腦力工作者是很適宜的。 在農貿市場購買鷓鴣時要注意最好買活鷓鴣。買來后用指頭猛彈其后腦部,乘其昏迷之際,用手撕開其腹部的表皮,隨即像剝青蛙一樣將鷓鴣連皮帶毛一起撕下,開水泡去嘴過及腳皮,除去內臟,洗凈備用。 鷓鴣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胃、心經;能利五臟,開胃,益心神,補中消痰。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別適合哺乳期間的婦女,小孩和成年男性;民間把鷓鴣作為健脾消疳積的良藥,治療小兒厭食、消瘦、發育不良效果顯著。婦女在哺乳期間食用鷓鴣,對促進嬰兒的體格和智力發育具有明顯的效果。 《唐本草》:主嶺南野葛、菌毒、生金毒,及溫瘴久,欲死不可瘥者,合毛熬,酒漬服之;生搗取汁服最良。 《醫林纂要》:補中消痰。 《食療本草》:能補五臟,益心力,聰明。 《隨息居飲食譜》:利五臟,開胃,益心神。注意事項 鷓鴣每次食用量以1-2只為宜,一般隔4-5天食一次,食時要注意鷓鴣不宜于竹筍一起同食以免影響藥效。古人認為鷓鴣喜食半夏、烏頭的嫩苗,性燥,所以在烹制時要多放點生姜和甘草以防止食后生熱瘡。 《食療本草》:不可與竹筍同食,令人小腹脹。 《隨息居飲食譜》:鷓鴣性屬火,多食發腦痛喉癰。[編輯本段]養殖技術人工孵化 選蛋 盡量利用產下兩周以內的種蛋,并剔出雙黃蛋和畸形蛋。選好以后用30℃的溫水加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將種蛋浸泡3分種,取出后晾干即可入孵。 1.溫度。孵化成敗的關鍵在于溫度,在孵化前期1~7天,機溫保持在37.8℃,8~20天保持在37.5℃,21~24天(出殼)保持在37.2℃。 2.濕度。濕度的大小要根據胚胎發育的各個階段進行調整,孵化前期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0%~65%,中期55%~60%,到了孵化后期,為了使空氣中的水分與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于蛋殼,使碳酸鈉變為碳酸鈣,使蛋殼變脆,以利于雛鴣啄殼,應將濕度保持在65%~70%。 3.翻蛋。為使種蛋受熱均勻,使胚胎發育正常,必須通過人工或自然翻蛋,從入孵的第二天起,一般2~3小時翻一次,第二十天即可停止。 4.照蛋。種蛋孵化5~7天即可首次照蛋,正常蛋可發現胚胎上的眼點,蛋內顏色發紅并帶有血絲;蛋黃擴大,偏于一側。無精蛋無任何變化,蛋黃完整,蛋清透明,要及時將其取出。照蛋次數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主要檢查胚胎的發育情況,并及時取出死胚蛋。育雛管理 1.溫濕度。溫度是鷓鴣育雛期間最關鍵的環節,合適的溫度能夠提高成活率。1~2周齡室內溫度應控制在33℃,3~5周齡室內溫度28℃,6~7周齡為26℃,8周齡以后24℃;濕度過大易真菌感染;濕度過小易得呼吸道疾病。一般1 周齡相對濕度為60%~70%,1周齡以后相對濕度為55%~60%。 2.通風。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要進行適當的通風換氣,增加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有利雛鴣的新陳代謝正常進行。 3.密度 密度過大其活動場地受限制而相互打斗,死亡量增大;密度過小浪費有效場地,使養殖成本提高。一般出殼至10日齡平均可放80只/m2左右,10~28 日齡平均可放50只/m2左右,4~10周齡可放30只/m2,10周后可入15只/m2左右。 4.光照 出殼后20小時至1周期間需全日光照,1周后為每天16小時。 5.飲水 鷓鴣在出殼24小時內將0.02%的土霉素加入36℃的涼開水中,讓雛鴣飲用。如果雛鴣是從外地引進的,可在飲水中加VB。 6.開食 鷓鴣飲水后即可開食。將飼料用少量的水拌成潮濕狀用手將顆粒搓細,少量的撒在紙上,讓雛鴣自由采食。頭3天以不斷料為好,3天后改用食槽,槽要放在燈光下,食槽要錯開,相距不要超過1m,飼喂時要少喂多餐,每次添料時以上次飼料吃干凈為好。 7.消毒 要保持環境與衛生。水槽每天清洗2次,2天消毒1次(用0.01 %的高錳酸鉀溶液)。每天上、下午各清掃糞便1次,室內消毒要每周2次,夏季每天消毒3次。飼養管理 1.鷓鴣舍(網室)。應選擇背風向陽、冬暖夏涼、地勢高燥、僻靜的地方營建鷓鴣舍。也可用舊雞舍、閑房改造。舍外設運動場,四周及頂部用鐵絲網圍好,防止逃脫;里面放置飼槽、水槽、棲架、巖石和假山。 2.飼養育成前期(7~12周齡),鷓鴣羽毛尚未豐滿,抗寒能力弱,舍溫應保持在24℃左右,每平方米飼養30只。育成后期(13~17周齡),羽毛逐漸豐滿,有飛翔能力,活潑好動,食欲旺盛,適應性增強,可以脫溫飼養,每平方米飼養15只。種用鷓鴣進入育成后期,要進行選種,公母按1∶2選留。非種用鷓鴣一律按商品鷓鴣育肥出售。種用的后備鷓鴣,多采用鷓鴣舍加運動場的方式飼養,使其既能安靜采食、休息,又能飛翔鍛煉;進行日光浴,受自然條件鍛煉以增強適應性。不論飼養哪一階段和哪一用途的鷓鴣,鷓鴣舍應設有天花板,門窗開、閉自如,嚴防外逃。嚴防貓、狗、野禽(獸)流竄到鷓鴣舍。若飼養規模較大,管理經驗豐富,在高度訓練與調教的基礎上,可以野外牧養,每畝灌木林地放養100~200只,在大自然陶冶下自由采食、飛翔,既降低飼養成本,又增強抗病能力。同時保持實足的野禽風味。但應有天然屏障、圍籬、天網等設置,防止逃脫。 3.飼料。在育成前期仍維持很高的生長速度,食欲旺盛,采食量大,應根據其生長特點制定合理飼料配方。每千克飼料代謝能應在11.5兆焦左右,粗蛋白質18%~16%(逐漸降低蛋白含量),要保證對礦物質與維生素的需要,供給清潔充足的飲水,保持清潔干燥的環境,促進其充分生長發育。育成期每天每只喂料量30~35克,日喂3~4次。育成后期最好公母分群管理,易對公鷓鴣提前施行光照刺激,使公母鷓鴣同步達到性成熟。 4.捕捉。捕捉應在夜間熄燈后進行,用手電筒尋找要捕捉的鷓鴣。白天捉鷓鴣易導致全群騷動不安,亂飛亂竄引起應激,影響生長發育,甚至造成發病或死亡。加工貯藏 加工前的注意事項 1.在出售前1個月停喂一切藥物,對于抗球蟲的磺胺類藥物,在中雛期結束后即應停止使用。 2.在屠宰前24小時要斷食,只給飲水。以利于放血完全,清理內臟,降低飼養成本。 3.出欄時捉鷓鴣、裝卸車及途中,應防止碰撞、擠壓,以免影響皮色外觀,降低商品等級。 4.去除有病鷓鴣。加工以及貯藏 1.吊掛。將鷓鴣倒懸掛于屠宰腳鉤上。 2.宰殺放血。將鷓鴣頭向下斜向固定,用小型尖刀伸入口腔,刀尖達第二頸椎處,刺斷頸靜脈與橋狀靜脈的聯合處。然后刀尖稍抽出,通過上頜裂縫,向眼的內側斜刺延腦,以破壞神經中樞。 3.浸燙。宰殺10分鐘后,用70℃左右的熱水浸燙,先將鷓鴣腿和頭部浸入水中,數秒鐘后,把整個鷓鴣體放入水中并迅速翻動,使熱水浸透羽毛,2-3分鐘后取出。個別不易拔掉毛的部位,可局部再燙。 4.脫羽。在工作臺上進行手工脫羽,最后用毛鉗把殘存的針羽、絨羽拔掉。脫毛后的屠體用清水沖洗,除去血跡及其他雜物。 5.摘除嗉囊。 在頸下嗉囊后切開3厘米的口,用右手剝離嗉囊,切斷連接食管的兩端即可摘除。 6.凈膛。擠出泄殖腔中的糞便,將屠體仰放于操作臺上,用剪刀把肛門與周圍組織分離,左手固定屠體,右手將腸頭拉出,再重新伸人腹內,將小腸緩緩拉出,防止腸管斷裂。 7.屠體冷卻。鷓鴣在宰殺后,肉體平均溫度仍在37~40℃之間。一般采用家雞的空氣冷卻或冷水冷卻方法。這種方法是使屠體在2~3℃的冷卻室或冷水中冷卻,經幾個小時使屠體溫度降至3~5℃。處理的鷓鴣貯在-30~-35℃的條件下,可經一年以上不變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