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參數
產品歸類 型號 平均粒徑(nm) 純度 (%) 比表面積 (m2/g) 體積密度 (g/cm3) 晶型 顏色 納米級 CW-In2O3-001 50 >99.99 15 1.034 立方近球形 黃色 加工定制 根據客戶需求適當調整產品純度及粒度
主要特點
1、納米氧化銦(In2O3)粉通過高頻等離子體設備制備,產品純度高,粒徑小,顆粒分布窄,表面活性高、易分散,克服了市場上濕化學法制備的顆粒硬團聚、難分散、純度低等缺點;
2、納米氧化銦(In2O3)粉末是一種新型的N型透明半導體氣敏材料。有較寬的禁帶寬度、較小的電阻率和較高的催化活性,在光電領域、氣體傳感器、催化劑方面得到了廣的應用,由于顆粒尺寸的細微化,氧化銦顆粒尺寸達到納米級別時,具備了納米材料的表面效應、量子尺寸效應、小尺寸效應和宏觀量子隧道效應等。所以納米氧化銦In2O3粉末具有許多優異的性能。

納米氧化銦粉In2O3電鏡圖譜
應用領域
1、納米氧化銦粉作為一種新的氣敏材料,與二氧化錫、氧化鋅、三氧化二鐵相比,具有較寬的禁帶寬度、較小的電阻率和較高的催化活性等特點。可以通過摻雜不同的金屬氧化物,形成施主型或受主型能級,改變它的氣敏性能,提高它對某種氣體的靈敏度或者選擇性;
2、納米氧化銦粉是電阻式觸摸屏中經常使用的原材料,主要用于熒光屏、玻璃、陶瓷、化學試劑等。應用于有色玻璃、陶瓷、化學試劑等傳統領域;
3、納米氧化銦粉近年來大量應用于光電行業等高新技術領域和軍事領域,適用于加工為銦錫氧化物(ITO)靶材,制造透明電極和透明熱反射體材料,用于生產平面液晶顯示器和除霧冰器;
4、納米氧化銦粉可作為堿性電池的代汞緩蝕劑,對提高電池電性能和抑制氣體產生有好的作用;
5、納米氧化銦粉用于金屬反射鏡面的保護涂層、光電顯示半導體薄膜,也用于制造銦鹽、玻璃、用作光譜純試劑和電子元件的材料等;
6、納米氧化銦粉可用于薄膜傳感器和探測器價、電容器中的絕緣層、表面聲波裝置中的壓電介質等。

納米氧化銦In2O3粉XRD圖譜
技術支持
提供納米氧化銦(In2O3)粉在催化劑、氣敏材料、銦錫氧化物(ITO)靶材中的應用技術支持,具體應用咨詢請與銷售部人員聯系。
包裝儲存
本品為惰氣包裝,應密封保存于干燥、陰涼的環境中,不宜長久暴露于空氣中,防受潮發生團聚,影響分散性能和使用效果。
關于硅碳負極材料的幾個關鍵性問題
上海超威納米科技有限公司計劃于2019年穩定供應年產能200噸納米硅粉應用于鋰電池硅碳負極材料中。
鋰離子電池因其優異的性能已經在便攜式消費電子、電動工具、醫療電子等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同時,在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以及儲能等領域也顯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現在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主要是以石墨為負極材料。但是,近年來各個領域對電池能量密度的需求飛速提高,迫切需要開發出更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所以開發更高能量密度的負極材料迫在眉睫。
為什么要用硅碳作為負極材料?
碳和硅材料的性能

從上表可以看出硅材料的質量比容量最高可達4200mAh/g,遠大于碳材料的372mAh/g,是目前已知能用于負極材料理論比容最高的材料。并且硅材料環境友好、儲量豐富、成本較低。但是硅負極材料存在的問題有循環壽命低、體積變化大、持續產生SEI膜,而硅碳負極材料可以有效改善這些問題,所以硅碳負極材料是未來負極材料的發展重點無疑。
硅碳材料是如何復合的?
硅碳負極材料按結構類型主要分為:

1.包覆型硅碳負極
包覆型硅碳負極材料往往是將不同納米結構的硅材料進行碳包覆,這類材料以硅為主體提供可逆容量,碳層主要作為緩沖層以減輕體積效應,同時增強導電性。碳包覆層通常為無定形碳。
2.負載型硅碳負極
負載型負極材料通常是在不同結構的碳材料(如碳纖維、碳納米管、石墨烯等)表面或內部,負載或者嵌入硅薄膜、硅顆粒等,這類硅碳復合材料中,碳材料往往起到結構支撐的力學作用,它們良好的機械性能有利于硅在循環中的體積應力釋放,形成的導電網絡提高了電極整體的電子電導率。
3.分散型硅碳負極
分散型硅碳負極材料是一種較為寬泛的復合材料體系,包括硅與不同材料的物理混合,也涵蓋硅碳元素形成分子接觸的高度均勻分散復合物體系。事實證明將硅材料均勻分散到碳緩沖基質中,可以一定程度抑制硅的體積膨脹。
▍硅碳負極材料的研究難點是?
體積膨脹導致的循環壽命、安全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又會產生新的關于制備、成本的問題。
在充放電過程中,硅的體積會膨脹100%-300%,不斷的收縮膨脹會造成硅碳負極材料的粉末化,嚴重影響電池壽命。硅的膨脹會在電池內部去產生巨大的應力,這種應力會對極片造成擠壓,從而出現極片斷裂;還會造成電池內部孔隙率降低,促使金屬鋰析出,影響電池的安全性。
解決體積膨脹的問題可以通過控制碳材料中硅的含量、減小硅體積到納米級;或改變石墨質地、形態,實現碳和硅的最佳匹配;或者采用其他物質對硅進行包覆,促進膨脹后的復原;還可以采用更適宜的電極材料等一系列方法來減少硅膨脹帶來的諸多問題。
實踐證實,要想取得比較理想的電化學性能,復合材料中的硅顆粒粒徑不能超過200-300nm。但是在比表面、粒徑分布、雜質以及表面鈍化層厚度等關鍵指標技術壁壘都很高,國內廠家目前還達不到,而外購納米硅粉成本極高。
▍硅碳負極材料發展到什么程度了?
國外部分企業已經實現了硅碳負極材料的量產。

國內企業在硅碳負極產業化方面動作相對慢一點。杉杉股份、江西紫宸、深圳貝特瑞等早已布局硅碳負極材料的生產,目前已推出幾款硅碳負極材料,且具有一定產能,CATL、比亞迪、國軒高科、力神、比克、星城石墨、萬向A123、微宏動力等企業硅碳負極的產業化應用也都在推進中。
目前硅碳負極材料的總產量尚不足鋰電負極材料的1%,不過隨著各大負極企業的擴產和新企業的崛起,預計硅碳材料在2018年底會正式大批量進入市場。盡管目前對于硅顆粒嵌鋰膨脹、SEI膜不斷破裂生長消耗鋰源和電解液等問題還沒有非常完美的解決方法,然而經過國內外各大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多年努力,部分納米硅碳負極材料已得到電芯企業的認可。
上海超威納米科技有限公司計劃于2019年穩定供應年產能200噸納米硅粉應用于鋰電池硅碳負極材料中。
信息內容來源:高工鋰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