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煩惱也是我縣其他枇杷種植大戶的煩惱。據縣林特局特產站工作人員介紹,我縣目前有3000多畝枇杷種植面積,其中白沙枇杷1500畝左右。由于種植歷史短,未能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沒有叫得響的品牌,許多白沙枇杷都是銷往寧海,然后被“改頭換面”高價出售。
其實,在我縣,像這樣“為他人作嫁衣”的現象在農業領域并不少見。在泗淋鄉,當地的橘子,不論是品質還是外相,都與涌泉柑橘相差無幾,但每年一上市,就被涌泉的采購商收購過去。這雖然是市場規律使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縣農業品牌化的尷尬之處。
這些年來,我縣涌現出許多名特優新農產品,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拿同處三門灣的寧海縣來說,一市枇杷、前童豆腐、長街蟶子、胡陳洋芋、桑州望海茶等,都是一些響當當的品牌,形成一鎮一品的格局。而我縣除了“三門青蟹”外,很少有讓外人記得住的農產品品牌。
農業品牌化發展,離不開政府“有形之手”的扶持。有人會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應插手農民的經營活動。但這種說法,忽視了政府固有的公共服務職能。市場經濟離不開政府之手,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建立有序良好的外部環境,向來隸屬政府公共職能的范疇。
筆者認為,農業要實施品牌化戰略,第一個關鍵是要規模化發展,這是前提條件;第二個關鍵是標準化生產,這是必備條件;第三個關鍵是產業化經營,這是根本途徑。歸根到底,農業也要轉型升級。
另外,“三門枇杷貼寧海商標”也讓人看到三門灣農業品牌融合的前景。三門、寧海、象山陸海相連,農業資源稟賦相似,擁有“三門青蟹”、“寧海白”枇杷、“象山紅”柑橘、“象山鮮”海鮮等眾多知名品牌。三地在尋求錯位發展的同時,可以做到信息互通、技術互幫、基地互建、農業標準統一、市場營銷網絡共建,對新開發的產品統一打“三門灣”品牌,以實現品牌建設一體化和區域化。